“失落大齡男”致信市政府 呼喚社會正視職場年齡擠壓

“失落大齡男”致信市政府 呼喚社會正視職場年齡擠壓
如何看待不同年齡群體的價值,如何構建更開放的就業觀、年齡觀,這是值得全社會深思的問題,也關系到每個人的中年乃至老年的生活境況。
日前,一位48歲男子寫給上海市政府的失業求助信引發熱議。寫信者王先生(化名)自稱高學歷,曾任職外企高管,但失業三年求職無門。
這則“失落大齡職場男”求職記,在網上引發較多關注,不只是因為他的高學歷與“就業難”形成的反差,也更是因為中年人的職場失落,的確觸發了不少人的共鳴。
按照目前社會的平均壽命以及老齡化水平,“4050”人員無論之于家庭,還是社會,都是絕對的中堅群體。他們的就業狀況,關系到無數家庭的穩定,也攸關社會的就業質量和勞動力資源的利用效率。不過,這些年,無論是互聯網人的“35歲危機”,還是公務員、事業單位招聘中顯現的“35歲門檻”,都真實地反映出當前職場上的年齡“擠出效應”可能比以往更為劇烈。
年齡增大,在職場的劣勢也逐漸顯現,這種現象形成的背后有其必然性,可以說全球都是如此。但這并不意味著,年齡大就必然應該被淘汰,更何況目前的退休年齡也將延遲。就拿“35歲門檻 ”來說,它的形成與人口紅利充裕下的社會年齡偏好有著直接關系。但在當前的社會年齡結構下,這種“約定俗成”的做法對于公平就業的阻礙其實越來越大。因此,像公務員、事業單位等招聘首先就應該帶頭減少年齡限制,增進就業市場對于不同年齡群體的包容性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現實中,中年人的就業難問題似乎一直處于“低能見度”的狀態。如我們日常的就業服務體系,也更側重對高校畢業生、農民工等就業重點人群的幫助。我們似乎默認了年齡對人的淘汰,而中年群體可能也自覺承受了這種社會偏見而選擇沉默或采取“降維”的方式應對。這樣一種狀況,置于老齡社會不斷加深的背景下,的確需要予以重視與改善。它也應該是應對老齡化社會,必須要做好的準備之一。
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
朱昌俊
社會新聞精選:
- 2021年07月07日 10:23:32
- 2021年07月07日 08:58:02
- 2021年07月07日 08:46:08
- 2021年07月07日 07:53:54
- 2021年07月07日 05:57:48
- 2021年07月07日 05:53:00
- 2021年07月07日 04:49:08
- 2021年07月07日 03:10:34
- 2021年07月07日 03:08:14
- 2021年07月06日 21:18: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