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龍是這樣“修”出來的
中新社昆明7月4日電 題:恐龍是這樣“修”出來的
作者 王旌亞 刀志楠
工作臺上,雕刻筆、刷子、鑷子、釘子等工具一應俱全,氣動筆精密的筆尖高速振動,與圍巖碰撞發出“滋滋”聲,部分恐龍骨骼已清晰可見……王濤已經記不清這是他修復的第幾具恐龍化石,但這在旁人看來枯燥的工作依然使他樂此不疲。

祿豐市位于云南省中部,1938年,這里因出土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而蜚聲中外。之后,這里先后發掘出百余具恐龍化石,已命名的恐龍化石達25屬38種,被譽為“恐龍之鄉”。近日,該地發掘完畢一具保存完整度超70%的恐龍化石,目前該化石進入修復階段。“根據化石尾部、大腿骨等判斷,該恐龍體長約8米,高約3.5米至4米。”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王濤介紹,“復活”這樣一具化石,需要2至3名化石修復師花費1個月的時間。

“父親曾是祿豐縣文化館的文物收集人員,我自小就接觸恐龍化石。”談起化石修復,與恐龍結緣30余年的王濤打開了話匣子。“化石修復就是把化石從巖石中分離出來,使其可用于科學研究、展覽等。”王濤介紹,“化石一般包裹在巖石中,由于所在的巖石層位及硬度不一樣,需要用專業工具一點一點清理,遇到頭骨等精細部位,甚至要用上放大鏡、挖針、手術刀。”而讓化石“原形畢露”,只是修復的第一步。“破碎的化石,要找到原位置用膠粘好。針對缺失的部分,則要根據現有部分計算比例并繪制模型,用石膏復原。”

“化石修復師不僅要修復化石,采集、發掘、裝架都是我們的工作范疇。”30余年來,王濤共參與過40余具恐龍、上百件零散化石的發掘、修復工作。“我曾獨自修復過一條8米長的金山龍化石,白天修理,晚上就在化石旁搭個床守著,跟它一起睡了兩年多。”王濤回憶,“2006年,我帶著20多人連發掘帶修復,共整理30余具恐龍化石,剛買的新車一年就跑了9.8萬公里。如今,這些化石都陳列在祿豐恐龍谷內。”
化石是不可再生資源,修復化石既要有耐心,還要吃得了苦,“枯燥”“堅持”“匠心”成了這一職業的代名詞。王濤介紹,目前,在祿豐市從事化石修復工作的不超過10人,大部分不是全職。“工作辛苦、收入不高,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。”而這樣一份工作,卻點燃了“95后”小伙董啟興的興趣。2021年初,董啟興通過事業單位考試,正式入職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,成了王濤最年輕的“徒弟”。

“剛上山的第一天,頂著云貴高原強烈的紫外線,我的皮膚直接黑了一圈。”此次恐龍化石的發現,是董啟興首次參與化石發掘、修復工作。“化石修復師的工作就像玩立體拼圖游戲,雖然困難,但很有挑戰的意義。當看到化石結構一點點展現在我面前,就覺得這段時間的努力沒有白費。”幾個月的時間里,他慢慢了解到自己職業的全貌,也有了自己的規劃。“想通過互聯網,讓更多人看到我們在做什么,也想讓更多人對古生物化石產生興趣。”
“徒弟”的熱情,讓王濤倍感欣慰,“目前,全國僅有100余人從事這個職業,化石修復隊伍急需‘后浪’,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對這份工作產生興趣并堅持下去。”談及未來,這對年齡相差30歲的師徒則擁有相同的目標——重現“侏羅紀世界”,“希望能通過我們的雙手,‘復活’更多億萬年前的生命,為科學研究、科普展示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。”(完)
文化新聞精選:
- 2021年07月07日 18:09:17
- 2021年07月07日 15:11:09
- 2021年07月07日 12:38:07
- 2021年07月07日 10:51:04
- 2021年07月07日 10:45:55
- 2021年07月07日 09:22:18
- 2021年07月07日 07:31:23
- 2021年07月06日 14:14:36
- 2021年07月06日 11:24:32
- 2021年07月06日 11:22:52